2024年6月3日,成都市2024年春季教师课程超市菜单培训活动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锦城校区举行,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承办,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成都高新区信息科技教师发展基地、郑长宏·夏小刚科创教育特色教师工作室共同协办。本次活动围绕核心素养导向的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展开实践研究,呈现了两堂研究课和一个主题分享。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信息科技中心主任、工作室领衔人郑长宏主持活动。
研究课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天环校区的林芯老师带来研究课《物联网应用——制作远程自动浇灌系统》。该课以学校空中农场遇到的实际挑战为情境切入点,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番茄生长条件的生物实验,通过科学的方法探究出最适合番茄生长的土壤湿度范围。随后基于这一实验成果,用物联网的技术手段实现,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相互融合。整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部分小组还针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锦城校区的詹镜老师带来信息科技研究课《校园水果成熟度检测》,展现了单元设计的第三节“枇杷成熟度实时检测系统”。在课中,学生使用在第二课时中训练好的人工智能模型,连接行空板和摄像头编写程序,完成校园枇杷成熟度实时检测系统的构建。在单元最后,学生进行单元学习与探究回顾,总结校园水果成熟度检测的应用前景,拓展认识人工智能+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创新应用价值。
说课交流
林芯老师从大单元设计、项目背景、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方面进行了说课。她分享了《物联网应用——制作远程自动浇灌系统》这节课教学流程的迭代过程,详细讲述了如何从最初的构想逐步发展成如今成熟完善的设计方案,并分享了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深入思考和心得。
詹镜老师在说课中谈到,《校园水果成熟度检测》单元结合信息科技、生物以及综合实践内容,让学生结合人工智能的图像分类技术与行空板硬件技术,探究与检测校园内的水果成熟度。单元主题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出发,以校园中的水果之一枇杷为例,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检测枇杷成熟度的原理,使用行空板搭建水果成熟度实时检测的物联网系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在校园真实情境下探究人工智能图像分类的原理,使用行空板进行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结合的动手实践,培养了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
主题分享
高新区信息科技教师发展基地主持人、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副校长郑刚进行主题分享《新课标下基于平台的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模块教学实践》。郑刚副校长分享了自己对《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版)》的认识和理解,介绍了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慧创”信息科技课程体系和基于平台的信息科技教学实践。运用软件平台,更有利于组织教材和学材,更有利于串联单元知识脉络,更有利于开展大单元教学。
专家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张兆迪博士点评这两堂课都采用了情景化教学的方式,一堂课关注土壤湿度,另一堂课通过颜色区分枇杷的成熟度;针对关键数据进行了探究式学习,通过反复实验和文字查阅获得了适宜阈值;小组分工明确,每个组员都带着任务展开探究;老师带着学生梳理了本单元的学习思路,还展示了成品样例,做出了示范演示。同时,张兆迪博士还提出了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引发了参会老师们的共鸣。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科技教研员艾奉平老师点评两堂研究课的四个优点: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查阅了很多论文和资料;二是采用了项目式学习,进行了大单元教学;三是基于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出发,并与生物进行了跨学科连接;四是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艾奉平老师建议大家继续优化物联网模块;要重点探索“做中学”,在大单元教学中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动手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探索大单元整体教学。通过本次活动,让老师们对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未来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积极探索以“大单元教学”为抓手,以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施与探索撬动信息科技课堂理念的改变,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版权所有:成都七中初中学校 技术支持: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初中学校信息科技中心 备案序号: 蜀ICP备10018534号
学校地址:成都高新区天环街199号(天环校区) 成都高新区荟锦路63号(锦城校区) 邮政编码:610041